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透镜教学设计透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3)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同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1、凸透镜的作用。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方法:探究、归纳、分析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仪器: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教学过程:一、认识透镜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2、两种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1、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3、设计实验:(老师启发:采纳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假如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假如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4、实验结论: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焦距测量: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室常用来讨论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讲解:对比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楚的像,这时间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4)实验步骤: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cm、30cm、17cm、13cm和7cm、4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楚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假如无法成清楚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5、分析论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