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生出国留学心得体会1400字#出国留学心得体会1#曼哈顿、华尔街、时代广场、纽约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与之相媲美的,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讨论机构。从曼哈顿驱车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在纽约长岛纳苏郡和苏福克郡的交界处,风景秀丽的海岸边,散落着十几栋小楼,路口不起眼的牌子,告诉人们这里便是世界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正是这样一个至今仍称自己为实验室的讨论机构,却被人们誉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和分子生物学的摇篮,曾名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讨论学院榜首,先后有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有多项荣获诺贝尔奖的讨论工作是在冷泉港实验室完成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现转座子元件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詹姆斯•沃森曾是实验室的主任。始建于1890年,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冷泉港实验室为何能够始终站在浪尖上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潮流?作为世界一流的讨论机构,冷泉港实验室拥有充裕的科研基金,同时具有独特的科研策略和领先的讨论思路。他山之石,可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以攻玉。在此,将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一些体会和理解与大家进行沟通,籍此抛砖引玉。开放精神下的学术沟通冷泉港实验室是国际生命科学的会议中心,平均每两周就举办一次国际会议。每次学术会议往往2-3天,大型的学术会议可能持续5-6天。邀请到这些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都是当今最活跃的一流科学家,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半年期间,就先后听到PhilipSharp,DavidBaltimore,CraigMello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报告,其中CraigMello因RNAi讨论成果获2024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获奖消息一周后,Mello博士便应邀在冷泉港实验室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上午为学术报告,下午为学术展板(poster),中间往往有促进沟通的酒会。学术报告通常网络直播,研而在学术展板和酒会期间,可以和感兴趣的同行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正是依托于频繁的、涉及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冷泉港实验室的讨论人员与外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了解和关注生命科学讨论领域内的最新动态,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有意思的是,我在冷泉港工作时需要用到法国Giacomo下载后可任意编辑Cavalli博士讨论小组的实验方案,在几次Email邮件沟通后,我在冷泉港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见到了Cavalli博士本人,得以当面讨论和沟通一些具体的细节。冷泉港实验室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内部的学术沟通。为了促进实验室内不同讨论小组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冷泉港实验室推行In-houseseminar的机制,每个讨论小组除了自身组内的讨论会外,还必须定期面对整个实验室公开举办讨论会,实验室内所有感兴趣的讨论人员均可参加。通过国际会议、in-houseseminar、讨论小组内的讨论会,冷泉港实验室的讨论人员成功地实现与外界同行、实验室内同行以及讨论小组内多层次的学术沟通。在这些沟通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绝大多数讨论人员开放的学术精神,他们非常艺术地处理了同行之间学术竞争和学术沟通的矛盾,让不同层次的学术沟通和思想碰撞发挥到了极致。实质性的学科交叉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会催生大量的源头创新,并可能实现突破性的讨论成果。学科交叉在冷泉港实验室有悠久的历史,曾长期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沃森博士正是与物理学背景的弗朗西斯·克利克合作,发现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在以生命科学著称的冷泉港实验室,却有很多具有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博士学位的讨论人员,有些甚至是教授级的重要PI。比如,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的交叉,为基因与基因组学的讨论拓展了新的讨论手段和思路,我校在2024年开始具有生物信息学博士点,这在国内高校中应属领先水平。在冷泉港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PI岗位,主要从事基因组序列分析为主的计算分子生物学讨论。目前,冷泉港实验室的绝大多数生物学讨论小组都与1-2个生物信息学小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且长期的合作经验使不同学科背景的讨论人员之间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沟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学科交叉催生的许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