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节会活动武夷山节会活动一、枫坡独特「拔烛桥」活动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率领“舞灯队”举行。舞灯队由两名年幼的男童提着吉祥灯在前开道,长竹竿吊串的高照灯紧随其后。孩童和姑娘们举着各式各样的自扎花灯居中,上了年纪的壮年汉子,抬着花灯鼓亭,青年小伙子则扛着“烛桥”压阵。这支不寻常的队伍走街串巷,每经一户家门,主人便合家相迎,每到拐弯处,扛烛桥的小伙子就在“呼”、“哈”的呐喊声中,相互牵扯着飞奔而过。此时,炮声齐鸣,烟花焰火齐放,队伍中的唢呐声,锣鼓声汇成一片,大地为之震动。队伍到达村中心闹区后,“拨烛桥”最精彩的节目开始。“烛桥”是由上下两层的木架组成,上可插两支大号蜡烛,下有把手可抓,两头与前后的木架用木插销联接,大的可接80个,小的也可接54个,接起来的架子弯弯曲曲似条木龙,拉直来又像山涧溪流的木架浮桥。点燃的蜡烛之光在夜色中如银河星系中的北斗星座、联接的木插销是活动的,操作十分灵便。随着执事者的号令一响,长长的烛桥时而翻滚,时而左右摇晃,燃着的烛光在快节奏的动作中,展示给人们的是一条活灵灵的翻腾着的火龙。执事者又一声号令,翻滚着的火龙刹时停住,烛桥按事先的约定迅速分成两节──上村、下村两队,各队都有20多名精悍的小伙子将烛桥从路上往各自的田里拔去,谁能把对方拔到自家的田里,谁就是赢者,来年的丰收必定胜过对方。因此,双方往往要拉到一身的泥水才能见分晓。人们跳跃、欢呼,精彩、激昂、热烈的情景,非身临其境,难以领略其间的乐趣。这种“拔烛桥”活动一真持续到正月十六日才结束。它在过去的确是令人陶醉的,特别是妇女,入夜可以外出观花灯、烛桥。这是一个难得的自由活动的机会。因而妇女都盛饰而往,真是“满街珠翠游村女”。“拔烛桥”实际上是枫坡村盛大的闹元宵活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二、蜡烛会和柴头会蜡烛会和柴头会是武夷山的二大民间集会。蜡烛会起源于唐朝,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辟支古佛姓翁,号藻光,吴屯翁屯人,河西节度使翁承钦之子,出生于唐武宗会昌甲子年(844年),性格孤僻。十岁出家,《古佛全传》载其“夏则褚夜衣而生,冬则扣冰而洁”。故又称“扣冰老佛”。城关有一条巷子,叫扣冰巷,就是古佛住过的地方。古佛的师父雪峰禅师说:“子冀日必为王者师,历游四方,求净僻处,以成定慧。”藻光出家后历尽艰辛,致力佛法研究,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相传古佛十分灵验。有一次黄河决口,饿殍遍野,河堤无法修好,翁辟支古佛在崇安修寄水斋,黄河河堤才治理完成。又有一年,福州荔枝红时,遇大虫灾,人们来祈求老佛。老佛给铁牌一面,铁牌一到福州,大雨倾盆,给荔枝洗了一个澡,虫灭了,荔枝得到空前丰收。又有一年江西大旱,闻辟支老佛灵验,江西百姓特来祈雨,老佛又给铁牌一面,果然江西人回去后,雨真的落到那里,旱灾顿解。因此古佛被宋朝皇帝封为“灵感法威慈济普照大师”。武夷山的善男信女对他悼念尤殷,特在吴屯建有父母庵一座,将他的肉身遗像供奉在那里。每到会期万众秉烛迎奉,这就是蜡烛会的由来。千百年来,蜡烛会规模盛大,各地都有奉辟支古佛,以攘瘟疫,以消天灾。吴屯会期是农历二月初一,黎口为二月初六,岚谷为二月十三(后改二月十一)、大浑为二月十五,城关为二月二十一,几乎整个二月份都被蜡烛会所笼罩。在各地的蜡烛会中,以城关最为隆重。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就有“议会”,十六日迎奉城关光化寺的老佛塑像,称为“佛过街”。二十日派十多个彪形大汉,在凌晨前到吴屯小寺接老佛肉身像。接佛时,这些大汉抬着古佛,急跑抬入城关,路上绝对不能休息停留,称为“赛佛”。老佛接到城关后,家家户户选一对最好的蜡烛送庵,庵中灯烛辉煌,一对对蜡烛从佛像前的香案桌一直点燃到大门口。二月二十一日,虔诚的善男信女会集城内,整个城关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午后,蜡烛会正式开始,先是迎佛,人们抬着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佛,前头由两把大号开道,紧跟各类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