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科学课程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了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1]。加强环境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提高环境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高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育人为本、传承知识、启迪智慧是所有大学的普遍价值追求。大学生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行为主体,其生态素养状况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预示着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在高校中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都普遍开展环境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经过多年在高校中普遍进行的环境教育实践,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常识,这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说明对于非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力度还不够[3]。众多高等院校虽然意识到让非环境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正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非环境专业课程体系和学时安排的限制,对于环境教育方面往往仅开设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导论”等相关类似的公共选修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学时一般36个学时。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涉及的环境要素众多、环境问题表现不一。一方面随着目前高校普遍的专业课时缩短的现状,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进行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专业训练,时间远远不够;另外一方面则面临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懈怠于思考深层问题,自主学习意愿下降等问题。针对这两方面矛盾,只有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必须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传授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体系的把握,以及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一充分把握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前提1提炼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问题环境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4]。内容涵盖知识面较广,涉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与整体防治体系三大部分内容。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就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非环境专业开设的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缺少和国际接轨的环保新思维和新理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构建现代教育内容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形成过程、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产生危害的作用机理,主要生态破坏问题产生的实质、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在认识主要环境问题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将上述知识运用于真实发生的典型环境案例的综合分析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开课前充分而周详地备课,单独备一本教材是不可能完全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教师需要充分参阅国内外环境科学基本教材,集思广益,根据不同教学参考资料的优点,筛选适合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学习的知识点来编写教案,突出教学重点。2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大学的教学并不是老师的自娱自乐,教学活动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教师既要研究教学内容,也要研究教学对象—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