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加坡中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借鉴价值摘要: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多元种族社会,和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根基,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但新加坡通过公民道德教育,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化的关系。比较、分析中国和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差异,对切实提高我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关键词: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借鉴价值所谓公民教育,实质上就是为现代社会或国家培养公民,即立体的“人”的教育。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冠以“公民教育”等名称,“其本意是培养人们做个好公民”,或者说,“是教育人们做一个合格的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经过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新加坡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新加坡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况(一)教育目标新加坡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总的目标是为未来培养有道德的公民。其宗旨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美德的好公民。归根到底,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新加坡人”。李光耀给“新加坡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保持这样一个多元种族、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具体来说,“新加坡人”要具有以下品质:国家意识、正确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修养、明辨是非能抗拒西方颓废思潮和腐朽精神生活。(二)教育内容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实施的。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知识”是指使学生了解做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出正确决定前需要注意的道德准则;“技能”是指教会学生在面临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态度”是指对学生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这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价值观。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好公民》为中心教材开展的,课程内容重点是随年级而发展的,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二年级以“家庭”,三年级以“学校”,四年级以“邻居”,五年级以“国家”,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整个教材内容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严密的、循序渐进的逻辑结构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扩展。(三)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设计的,采取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训练学生道德能力的目的。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因此,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同时也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公民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1.文化传递法。所谓文化传递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人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景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使学生辨别正误、明白是非,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2.设身处地考虑法。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通过教学来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要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设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判断。其目的在于注重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着重对人对己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