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2、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3、品味语言,感悟徐诗的独特风格。二、教学重难点:1、教会学生诗歌阅读方法。2、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语问学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也可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四、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朗读后,让学生指出本诗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1、鉴赏情感美诗歌抒发的感情有:爱国、思乡、亲情、友情、爱情等,让学生总结本诗的思想感情。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或对康桥的恋之情等。本诗的感情脉络。让学生把七节诗分别用两字概括:作别——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放歌)——沉默——告辞。让学生感受感情的波澜: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醉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还是激情,还是深清,是一种热烈的柔情。2、意境美老师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让学生找出本诗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么感情。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3、语言美让学生选出美的语言加以分析,提高鉴赏能力。五、总结徐志摩诗歌特点:语言清新,韵律谐和,比方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六、背诵全诗(配乐)七、课后作业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2.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3.情感目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境导入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80年后,伦敦,康河。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这就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二、知人知世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老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2、康桥:学生读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三、美之初感受1、检测读、评价读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