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及目的;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自主探究背景:(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矛盾尖锐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2)人民赋税负担沉重;(3)战事连年不断;(4)自然灾害频繁。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2、矛盾激化。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3、统治阶级间的朋党之争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原因:国家权力过于集中目的: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集中:(2)集中:(3)集中。影响: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加强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1)行政上抑制了官兵的进取心,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2)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缺乏临机决断权;(3)财政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总之,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不断集权,进而导致对辽、西夏的战争中非常软弱。表现:宋辽“澶渊之盟”2、积贫局面的形成(1)冗官:机构重叠,;(2)冗兵:急剧增加;(3)冗费:养官养兵开支高涨。随着冗兵、冗官、冗费的增加,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北宋统治者把这些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三)庆历新政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局面形成。2、时间:宋仁宗庆历年间(1043年)3、主要措施:(1)改革官吏升迁办法,定期;(2)严格;(3)改革;(4)慎选;(5)减轻;(6)重视。4、结果:触犯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仅仅推行一年多就夭折。庆历新政的目的是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实质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措施及作用:一、起用王安石(1)原因:失败后,更加尖锐。提出变法的主张和设想。宋神宗希望改变的局面。(2)标志:年,任用为参知政事。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一)富国之法1、目的:为了改变局面,调整封建、和的关系,发展生产。2、内容:(1)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或谷物给,使农民免收的盘剥。(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的盘剥,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2)农田水利法(成效最大):政府鼓励和,有利于农业发展。(3)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向应该服役的人户,按照等第收取。(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但是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是沉重负担,许多人家为此家破人亡。)(4)市易法:在东京设置,收购,市场短缺时再卖出。(5)均输法:政府在东南六路设置,负责京城物资的购买和运送,并且依照“”原则采购。(限制了大商人对的控制,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使原归大商人的巨额利润转归所有,增加了财政收入)(6)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按照和收取赋税,、也不例外。(清丈大量,部分民户免除负担,增加财政收入)(总之,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但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同时也给不法官员从中牟利提供了方便。)(二)强兵之法1、目的:为了改变局面,巩固。2、内容:(1)保甲法:把农民编为,闲时练兵,战时作战,还实行,互相监督。(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了秩序,维护,又实现,精简军队,减少了军费开支)(2)保马法(3)将兵法(4)设军器监(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改变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三)取士之法1、目的: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2、内容:(1)改革:进士科专考和;设,专考律令,断案。(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2)、整顿: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主要是,设置。(3)、唯才是举:提拔的中下级官员。结局和评价: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