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学案学习目标]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及其影响。教学难点: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学法指导]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基本情况。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知识梳理]一、历史背景⑴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空前严重⑵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力量壮大(经济和阶级基础)⑶资产阶级的发展和传播(思想基础)变法目的二、兴起和发展1.“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著作主张共同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托古改制、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梁启超《》呼吁“”(思想核心)、“设议院”,实行制谭嗣同《》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严复翻译《》借用思想阐明主张公车上书”(1895年)——揭开了维新变法的,维新运动开始从宣传走向2.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强学会《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维新变法,为变法造舆论、培养人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3.提出《》(1898年康有为)——提出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4.成立保国会(1898年康有为)——以“”为宗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三、高潮——百日维新时间:.6.11—9.211.诱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2.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3.主要内容:(教材p108)四、失败——戊戌政变(1898.9.21)(教材)预习思考]1.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各方面措施的影响类别作用局限性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教方面军事方面2.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根本原因: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知识链接】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因此,变法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班级姓名小组戊戌变法课堂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警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牧,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折》材料二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足矣。——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3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7分)(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5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