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及手几种常用的艾灸补益的基本操作方法: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间接灸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隔姜灸,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就已有了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植无明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比泻法艾灸要长。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艾灸和刮痧的补与泻刮痧补泻很多朋友问我刮痧应该往哪个方向刮来补泻?这首先要搞清楚经脉的走向。有人说:艾灸只能补,刮痧只能泻,这样的说法不全面。手三阴经(肺经、心包经、心经)都是由胸走手的,刮这几条经脉的时候,从胳膊的方向往手指尖的方向刮为补,反着刮为泻;手三阳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都是由手走头,刮痧时由手指尖的方向往胳膊的方向刮为补,反着刮为泻;足三阳经(膀胱经、胆经、胃经)都是由头走足,刮痧时从身体的上方往下刮为补,反着刮为泻;足三阴经(肝经、脾经、肾经)都是由足走胸,刮痧时从身体的下方往上刮为补,反着刮为泻。任督二脉都是从胞宫(小腹里面)而出,从小往上走,所以刮痧时从下往上刮为补,反着刮为泻。这种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补泻方法,中医称为“迎随补泻法”。要是嫌上述太麻烦,可以用“疾徐补泻法”。也就是刮的速度快、力度大为泻,刮的速度相对慢、力度柔和一些的为补。这种补泻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艾灸补泻很多人认为艾灸是纯阳火力,只补不泻。实际上,中医任何的项目,都有补泻。艾灸补泻,也称为火补火泻。就是艾灸时,以火力大小区分补泻的方法。《灵枢·背腧》说:“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艾灸时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尽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如过快速吹旺艾灸火力,使人觉烫者为泻法,有祛寒散结的作用,泻的是寒郁。火大灸的时间短为泻,火力温和,灸的时间偏长一点为补。哪些情况用“补”和“泻”20多岁满脸出油长痘的、有黑鼻头的、实胖想减肥的、胃火大有口气的、突然便秘的、吃东西不对腹胀的、舌苔黄而干口苦无味的、光是额头长痘的、心火旺脾气大的,用泻法刮痧。三四十岁还长痘的、脸上长斑的、扁平疣的、嘴唇发白起皮不红润的、眼睛干涩的、耳鸣的、面色不红润的、高血压的、乳房胀痛的、乳腺增生的、虚胖的、月经不调的、子宫肌瘤的、卵巢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