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鴳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大鹏要高飞,不但要有"垂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靠大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大鹏也是有所待的,还不能说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达到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所讲"道"并不在于为了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于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