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双重使命交流以改革开放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由,就从根本上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们今天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只能是一以贯之和旗帜鲜明地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在解决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上,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更大进展。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担负的使命具有某种特殊复杂性,这集中体现在两大项“双重使命”:第一大项“双重使命”,就是既要通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和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又要促进社会公正,走共同富裕道路。又一大项“双重使命”,就是既要继续完成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传统工业化,又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赶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且至今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技术新的“伟大的革命”。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总体富裕程度确实显著提高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大为增强了,与此同时,改革和发展中积累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后遇到的新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了。特别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问题等,凸显出来了。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无需讳言,也不应当讳言。据我多年亲身体验和观察,党中央就是采取这样一种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历来非常重视并且勇于面对这些问题。改革开放30年,党的每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每一次中央全会,研究分析的都是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紧迫问题。与此同时,我又亲身体验和观察到,党中央对待这些问题总是十分清醒地把握两条:一条,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决不因某些具体问题而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另一条,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来解决。也就是说,面对问题,回头走老路是死路一条,搞私有化走邪路也是死路一条,只有第1页共7页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正路和真正出路。举例来说,关于国有资产流失、关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腐败等等问题,在某种观点看来,都应当归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体制改革,甚至归罪于整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难道能够这样看吗。实际上,在确定市场化改革目标之初,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没有现成经验,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因此,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又要善于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赶快改。正是由于我们党以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市场化改革,实践的总结果才能够像今天这样有力地证明:中国摒弃了计划经济体制,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在短短30年时间里就根本改变了短缺经济的停滞落后状态而迅速发展起来,从一个政治大国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大国。至于一个一个具体问题,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比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有种说法是我们的国有经济似乎已在“私有化”浪潮中遭到灭顶之灾。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总体而言,由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总量大幅增加,企业效益显著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是进一步增强了2002年到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户数从15.87万户减少到11.51万户,但销售收入、实际利润、上缴税金年均分别增长18.6%、36%、20.4%。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1.7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4.5%。中央企业的发展情况更是令人振奋。这五年,中央企业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石油”。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1000亿元。2007年,上缴税金8805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17.6%。在2007年国际上公布的世界五百强中,我国的中央企业有16家,比2002年增加10家。当然,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特别是还需要在第2页共7页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完善国有资本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