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钟辉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2)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正确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棱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教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框架两个、长方体模型一个学具准备:每人2个长方体实物、1张练习纸、4人小组一袋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材料。教学过程:一、观察实物,发现学习内容1.课件呈现生活中各种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猜想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揭示:这些都是长方体,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来认识这些老朋友。(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设计意图:课一开始,对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不是教师简单的告知,而是通过提供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这一与新知紧密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猜想今天所要研究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身的知识结构中搜寻今天可能要学习的内容,这一学习内容提出策略的改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高度关注,变学习的被动为主动。)二、了解需求,感知长方体三要素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桌上都放着长方体,你想知道长方体哪些知识?2.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揭示面、棱、顶点的概念。3.小结:刚才这位同学说摸到了平平的面,就是长方体的面。而两个面相交的这条直直的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一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的确,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任何一个长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我们要对长方体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板书:面、棱、顶点)(设计意图:通过“你想知道长方体的哪些知识?这一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顺势定向,提出今天的学习任务即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与路径。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人们面对未知事件主动学习和探究最初始的思考,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事物,主动思考学习内容的意识。)三、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特征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那么你们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你行吗?2.提出操作要求:老师这里有一些制作长方体的材料:有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分别是10cm,6cm和4cm各若干根,可以把它们当作长方体的棱,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红色的接头,它可以用来当作长方体的顶点。想一想,如果请你来制作,那么应该选择多少这样的材料呢?请你们先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实物,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讨论一下。(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后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将学生认为该选用的材料分组写在黑板上)3.师: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好,现在在你们四人小组其中一位同学的课桌中放着一个学具袋,袋中就有一些学具。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先一起制作长方体框架,然后结合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小组讨论,看看对于长方体的特征你们能有什么发现?然后各自写在观察记录表中,行吗?(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并做相关提示:有的小组已经在研究长方体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了,有的小组在研究长方体棱的长短关系……)4.汇报(1)师:你们都做成功了吗?真棒!那我们来问一下,刚才那组选用8根小棒的四人小组,你们做成功了吗?是用了8根小棒吗?(把错的情况擦去)(2)师:大家的动手能力真强,老师相信大家的观察、思考能力也一定很棒。那么谁来汇报一下,对于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有什么发现?谁愿意上来介绍一下,这样,建议每个小组选派两位同学上台汇报,一个讲,另一个手拿长方体进行演示,好吗?(3)生上台汇报演示(随学生汇报,从面着手,还是从棱着手均可,师做好引导工作,得出每一个方面的特征。)预设①面:生:有6个面师:数给大家看看。(学生数)和他们数的方法是一样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数的吗?得出:像这样面对面的两个面,我们把它称为相对的面。(师:和他们数的方法不一样的有吗?你们是怎么数的?看明白了吗?他们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