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8江苏苏州期末)王韬《瀛壖杂志》中提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吏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C.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答案B材料反映的是服饰变革,而非生活奢侈,A项错误;材料中“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表明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B项正确;C项中“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后”与“清季”不符,D项错误。2.(2018江苏南京一模)19世纪末,熊希龄在长沙成立了“延年会”,其《章程》规定:“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都要做操,不搞无谓的社交应酬,婚丧嫁娶要从简办理,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延年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新要求C.体现了“移风易俗”的时代需求D.彻底清除了腐朽的生活方式答案C“延年会”的《章程》规定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政治主张,无法说明其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都要做操,不搞无谓的社交应酬,婚丧嫁娶要从简办理,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等等”表明是移风易俗,体现了时代需求,C项正确;D项中“彻底清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3.(2018江苏南通一模)右边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画,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答案D石印画反映的是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并非社会共识,A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B、C两项错误;材料“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也有人留长辫,穿长袍马褂,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D项正确。4.(2018江苏南通、泰州、扬州模拟)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有213部。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962次。这反映出()A.电话通讯有利于城市消防发展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答案A“1933年至1936年,……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962次”表明电话通讯有利于城市消防发展,A项正确;大力普及电话事业与“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有213部”不符,B项错误;“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962次”,说明火警报警并非基本使用公用电话,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5.(2018江苏如东调研)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下图是1911年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则广告折射出()A.革命党人把广告当成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B.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C.知识分子利用广告形式发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D.民主共和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民众的普遍共识答案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而材料的时间是1911年11月,即武昌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辛亥革命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排除C。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发展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改为“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故D正确。6.(2018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二)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某书中记载,“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同一时期,河南督军冯玉祥却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上述现象说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A.全盘西化B.男女平等C.西风东渐D.新旧杂陈答案D“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属于改良的服装,“着绸服则加税”属于倡导传统服饰,体现出近代中国社会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