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景德镇模拟)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其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情感。“十年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政策暖人心千帆竞发”。下列关于对联中“政策暖人心”解读正确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B.平反冤假错案激发了所有被打倒的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很快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D.对外开放政策很快融入了世界市场,赢得了世人认可解析:“一朝政策暖人心千帆竞发”体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民积极性提高的场景,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A2.(2017·衡阳模拟)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表明土地流转()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B.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C.取消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D.终止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B3.(2017·烟台模拟)有学者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发展农业生产的手段相似解析:毛泽东采用的大规模的集体劳动,而邓小平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毛泽东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的是人民公社,这种方式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故A、C两项错误;发展农业生产的手段是不同的,故D项错误。答案:B4.(2017·青岛模拟)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解析:“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很明显民众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经济改革的方向不可能是由民间经济活动所决定,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引领而非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该意外收获是农村乡镇企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而非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C项错误。答案:D5.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D.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解析:材料“包字进城”的做法,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与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6.(2017·韶关模拟)阅读下表,其中1984年差距开始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314456198234764119844089101988733131219928922217199618434897200024316072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B.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开放城市C.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开始推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析:材料中从1984年开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开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