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青冈县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30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某次在央视二套《永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察举制2.西汉简书中《赵正书》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这与《史记》中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明显不同。这反映了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B.《史记》中关于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不能成立C.《赵正书》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记载存有多种可能的认知D.《赵正书》的记毅与史实不符,表明其史料价值不大3.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害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害。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4.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举行升舍考试,并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优者依次升人内舍及上舍,“上舍之尤者,直除以官”。此举A.实现了科举与教育的逐步分离B.可以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C.打击了士人在校听读的积极性D.有利于弥补科举考试的不足5.某文献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一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该机构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唐朝的中书省C.宋朝的枢密院D.清朝的军机处6.《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诸侯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少,这件事情说明了A.礼贤下士B.儒学地位上升C.重视文化教育D.注重收买人心7.《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8.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在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B.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充满艰难C.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D.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9.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就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中村粲的叙述意在A.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B.为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辩护C.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危机寻求出路D.为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寻求策略10.下图是近代著名漫画家张漾兮发表在1945年10月24日《自由漫画画报》的漫画《小距离》,该漫画主要反映出A.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B.国共两党的矛盾与斗争C.重庆政协会议的合作D.北平和谈的即将破裂11.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12.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