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讲古代中国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一、选择题1.(2018浙江11月选考,26,2分)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2.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了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无为而治B.以民为本C.遵循旧制D.巩固统治4.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帝最早修建长城作为防范游牧民族南进的屏障,另一位皇帝却不再维修长城,而与蒙古各部结盟。以上做法分别出自()A.秦始皇唐太宗B.秦始皇康熙帝C.北魏孝文帝唐太宗D.北魏孝文帝康熙帝5.(2015浙江10月选考,26,2分)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表明()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6.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①设置谏官②完善内阁制③以御史治吏④慎用刑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社会B.孔子认为“礼”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名”“言”相依D.孔子认为“礼”与刑罚互相对立8.“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9.唐高祖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致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0.“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A.“存百姓”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民贵君轻的思想11.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12.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表明他()①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②强调人应该依据感觉办事③认识到人具有社会属性④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3.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