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真题演练]1.(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2.(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颜回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概括。第(2)问,从孔子对颜回的态度、儒学的地位、统治者的推崇及现实的客观需要等角度分析。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3.(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