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土地政策的演变2.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本课概述:《发达的古代农业》是本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描述我国古代农业缓慢向前发展的条件和原因以及艰难的成长历程。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从《汜胜之书》到《齐民要术》再到《农桑辑要》、《农政全书》,说明我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不断成熟,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的标志,它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为古代农业的运转提供了基本保障,而历朝历代的重农政策又为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我国古代农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且不时遭到封建政权的盘剥,所以它的处境艰难。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发展轨迹,基本上是在恢复、发展和破坏,然后再恢复、再发展和再破坏的交替性历程中顽强地成长着。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1)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人类仅仅是采集植物果实,后来发现果实会定期的生长、成熟,于是开始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这便是原始农业的产生。(2)刀耕火种:是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也泛指原始农业的耕种方法。具体指:古代人先用石斧之类的工具砍伐树木、杂草,再加以清除,然后将其焚烧,最后在清理出来的山地上播种。(补充资料:珞巴人的刀耕火种习惯——每年11月至来年2月为刀砍季节。若是新垦林地要早砍,在秋冬之交砍伐;若是轮休地过年后砍伐。腰粗的树木砍伐数截,弃置暴光晒。每年的3至5月为旱季,也是点火季节。在方圆二三天路程内统一点火,由氏族或部落首领下令点火日期。砍倒的树木和杂草灌木,经过几个月的暴晒,一触火就“辟哩叭啦”地燃烧起来,火舌高达十几米,一块地往往要烧三五天。在烧火的日子里,烟火燎绕,成天不见太阳。树木杂草化为灰烬,即是含氮、磷、钾较高的复合底肥,厚达10至20厘米。烧得越透,肥力越高,杂草越少,庄稼长得越好。烧后一周捡除未烧尽的树枝堆于一处,便可下种了。高杆作物用木棒戳洞点播,小粒种籽则撒播,松土覆盖。刀耕火种地的农作物在抽穗扬花前拔草一次。土地肥力高的,可以连续使用二三年,一般地力的种植一年就遗弃轮休五年左右再砍伐种植。刀耕火种地省工,产量高,村庄附近肥力不足的常耕地反而不及它的产量高,因此,珞巴人很喜欢这种耕地方式。)注意:刀耕火种毕竟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耕作方式,采用这种耕作方式,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便不能再耕种。因此,它要求人们不断寻找新的耕地,导致古代先民经常迁徙,生活艰苦。(3)耜耕: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耒”是古代的一种松土农具,形状像叉,顶部是尖状;“耜”则形状像锹,顶部是扁平状。最初是木耒,由单尖发展成双尖;再有尖状发展成扁平状,大大提高了挖土效率,使土地挖得更深,土翻得更松,种子能够更好地得到自然肥力,这样粮食收成更好,而且山地可利用的耕种时间更长一些。后来,由木耜发展成骨耜或者石耜,这种耒耜松土农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注意:“耜耕”也没有解决人们不断迁徙、寻找新土地耕种的问题。于是,到商周时期,人们制造了青铜农具,农业生产水平开始得到提高。(4)青铜农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之所以说它进步,是因为这样青铜农具更坚硬、锋利,挖得更深、松土效果更好,从而使粮食产量提高;而且由于人们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除虫和灭虫等技术,从而使土地耕种时间更长,肥沃的土地可连续耕种,贫瘠的土地休耕一两年后可以再耕,这样,人们就不需要在迁徙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