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新课标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0)—必修、选修1-3内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A.周王室衰微B.奴隶起义不断爆发C.井田制逐步瓦解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2.《资政新篇》()A.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西方的产物B.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C.是洪仁玕特殊经历的产物,缺乏实践的基础D.是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物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有①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②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③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④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趋势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西方发达国主导的B.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C.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D.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5.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A.北宋造纸业发达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C.当时金属货币数量不足D.北宋商业的高度发展6.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奇迹”,主要因为()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7.下列传媒在中国近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报纸②电影③电视④因特网()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8.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的背景是①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②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③美国“9·11”事件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④亚太地区总体走向平衡()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④D.②③9.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A.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线路B.四项基本原则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0.“三个代表”中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是()A.先进生产力B.先进文化C.人民群众D.中国共产党11.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经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A.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B.君主的权利与党派的信仰C.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12.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是()A.对体积特别关注B.擅长运用单线条、平面涂色和强烈的色彩对比C.笔下的静物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D.擅长运用强烈的原色和粗犷的线条来表现对客观事物的感觉13.下列内容属于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措施的是①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②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③释放所有奴隶,给予其雅典公民权④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14.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这一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①新兴地主②自耕农③奴隶主④商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15.北魏推行的“三长制”的作用不包括()A.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B.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C.有利于推行均田制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16.14、15世纪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主要以宗教“异端”形式出现,客观原因是()A.天主教会势力空前强大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C.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D.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17.1789—1792年,制宪议会对法国的初步改造主要表现为①实行君主立宪制②取消封建特权③成立共和国④废除王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8.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主要来自()A.武昌起义的胜利B.清朝统治结束C.中华民国建立D.列强宣布“中立”19.下列内容属于《人民宪章》的是①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②废除议员侯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③议会每年改选一次④限制工时,提高工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0.促使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共并肩战斗的原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