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卷面考查分(3分)由教学处单独组织考评,计入总分。第I卷(单项选择共6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种重视姓氏的观念源于()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2.西周时期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国家政治体系,其中拓展了疆域且维系了其长久统治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3.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4.《唐六典》规定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佐天子而统大政”。以下关于唐朝中央决策机制的评述正确的是()A.唐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统六部B.门下省负责诏令的起草拟及执行C.以皇帝和中书、门下两省为核心D.皇权至上,完全不受相权的制约5.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B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元朝的中央机构不包括()A.中书省B.门下省C.枢密院D.宣政院7.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①内侍机构②君主专制产物③决策机构④制约皇权工具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8.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为保证所有公民参政,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事务,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组成“四百人会议”C.发放津贴D.组成“十将军委员会”9.下图场景最早出现于()A.梭伦时期B.克里斯提尼时期C.伯利克里时期D.査士丁尼时期10.梭伦改革在经济上推行“解负令”,该举措有利于()A.贵族B.奴隶C.平民D.外邦人11.斯皮瓦格尔认为:“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改革措施是()A.鼓励发展工商业B.设立五百人会议C.实行财产等级制D.制定“陶片放逐法”12.伯里克利时代,全体公民都有机会参加的机构有()①十将军委员会②五百人会议③公民大会④陪审法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3.梭伦改革规定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措施的意义在于()A.打破贵族垄断政权B.满足男子参政愿望C.确立民主政治体制D.促进城邦经济发展14.在伯里克利时代.除十将军以外的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其产生的方式是()A.抽签B.推举C.世袭D.考试15.从罗马建城到罗马共和国初期,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为改变这一状况而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是()A.陶片放逐法B.万民法C.《十二铜表法》D.自然法16.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下列有关英、美、德、法四国代议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下院议员由国王任命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C.《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代表由普选产生D.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参议院通过直接选举产生1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些规定()A.解决了大州与小州的分歧B.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C.调和了南方和北方的矛盾D.奠定了长期稳定的基础18.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个国家应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19.《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国家大权,具有制定法规、缔结条约等权力,不受议会制约。该宪法主要借鉴于()A.《权利法案》B.《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20.“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惊心动魄的学生运动开始了。”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A.民族工业发展B.八国联军侵华C.三民主义传播D.巴黎和会外交失败21.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这场革命运动()①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③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④打击帝国义侵略势力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22.下图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A.确立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B.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完成C.红军从此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堵D.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