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4沁园春·雪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所写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所写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所写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学模式:三步两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自学检测、反馈检测)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引出课文,简介文常、背景。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远望,诗兴勃发。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首先请同学们看看学案上“资料链接”中的内容,了解一下文常、背景。资料链接:《沁园春·雪》是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沁园春·雪》就是上下阕。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主席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后来这首词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二、自主学习1.边看课文,边欣赏朗读录音,然后完成下面任务。(1)将下面加点字的拼音标在课文中对应字上面(不确定的字可与组内同学商量)。莽莽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折腰(2)在课文中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4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看/红装素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3)下面字词朗读时应该重读,在课文中这些字词下面加点。北国望顿试比高分外如此竞折腰数今朝(4)自己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2.结合注解再读一遍课文,同步完成下面任务。(1)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与组内同学商量)。(2)画出下面词语的解释,并记住。惟余莽莽须妖娆折腰风流人物自学检测解释下面词语(每词2分,共10分)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须:等到。妖娆:娇艳美丽。折腰:倾倒。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指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提示:独立默写,然后组内互判(解释不太确切的得1分),组长统计汇报本组平均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习对子(组内两两组合)给对方朗读一遍课文。(一人朗读,另一人为其关注其字音、停顿、重音读得是否准确,读后反馈评价。)(2)再次欣赏朗读录音,模仿借鉴。(3)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理解课文所写内容,体会思想感情。(1)将词的上下阕各分为三个层次,并简要说说划分的理由。预设提示:上阕中的“望”字和下阕中的“惜”字各统领了哪些句子?上下阕各有几句话?从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方式方面说理由都可以。预设答案: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3/4上阕写北方雪景:(1)概括写北方雪景(第一句);(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两句);(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一句)。上阕总分总结构。下阕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1)承上启下(第一句);(2)评论古代帝王(中一句);(3)抒发壮志豪情(后一句)。前两层议论,后一层抒情。(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各是怎样的?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感情?预设提示:结合词作背景体会上下阙最后一句话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预设答案:上阕描写(抒情),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之情。下阕议论、抒情,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颂,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三、小组交流1.组长根据组员自学情况,将“自主学习”第4题中两个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展示。一人展示,其他人认真倾听。展示之后,其他人质疑、补充、评价。最后组内达成共识。2.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如果产生新的有意义的问题,且本组解决不了,将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四、班级展示1.“自主学习”第4题中两个问题各由两个小组负责向全班展示,一个小组负责有关上阕的问题,一个小组负责有关下阕的问题。其余小组针对上述四个小组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