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三)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沉思录:“哲学家帝王”的独白沉思潘启雯“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这是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道出的可堪玩味的话。这句话出自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撰写的《沉思录》。读到《沉思录》,确属偶然。但与两千年前的奥勒留进行一次思想接触和交流,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公元121年,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帝王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于心,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用希腊文写成了著名的《沉思录》。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在奥勒留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的入侵、军事的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人们只知道奇迹不会出现而一切都已无可救药。即使奥勒留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去的正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因此,贯穿在《沉思录》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中的自己。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经历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感的喟叹。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反省喟叹、独白和沉思的意义并不低于前瞻。从《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奥勒留对其“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部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其实,《沉思录》探讨和关注的核心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它主要考察了人与神的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剖析了作者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书中阐明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处世智慧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难以言尽的影响。通过这部传世之作,奥勒留给经由他继承下来的斯多葛主义注入了新的精神,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因而得以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而奥勒留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平等、博爱主张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得到了回应,他的德行自足之说法在康德那里引起了共鸣,关于恶的见解则为黑格尔所发挥……此外,书中所蕴涵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以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燕赵都市报》.2.3)1.对“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马可·奥勒留这位帝王为了宣扬自己赫赫战功及励精图治,而发出的满怀自得之情的感叹,是对“哲学家帝王”身份的认同。B.它是“哲学帝王”马可·奥勒留与后人的一次精神交流,是一种强烈道德愧疚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一种引退愿望。C.它是马可·奥勒留对自己虽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但仍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的绝望,蕴涵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理性。D.它是马可·奥勒留在既感到自己的职责的沉重,又被极大的厌倦所苦恼时而发出的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的反省、喟叹、沉思、独白。【答案】D(A.故意曲解原文,原文说“读到《沉思录》,确属偶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