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氐族B.鲜卑族C.羌族D.匈奴族2.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3.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4.属于右图人物主要活动的是()①重建代国②迁都平城③曾被前秦俘虏过④重用汉族地主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制度不包括()A.宗主督护制B.赋税制度C.民族政策D.均田制6.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8.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①②③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9.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10.下列各项促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11.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关于三长制的评述,正确的有()①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②加强了中央政权③取代了宗主督护制④配合了租调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3.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4.如右表所示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15.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1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8.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9.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其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20.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2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22.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A.生产方式上B.生活习惯上C.言行举止上D.饮食穿着上2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