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书面语言,并把书面语言转化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而做到听、说、读、写结合的学科。从中可看出:理解书面语言是做到说话能力培养的前提。那么,如何让学生“货”从口出呢?下面先来谈谈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书面语言:一、阅读课上要注意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情色彩的投入正确理解字、词、句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我们要经常叫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来解词释义,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分辨词语的感情色彩,这是一种需要长期实践和积累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小音乐家扬科》开头有一句看似平常的句子:“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读这句话时,我们注意到“瘦弱”和“闪闪发光”这两个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难,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重点地加以引导落实。在初读课文以后,可以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读出了什么,“瘦弱”可看出扬科家非常贫困,而“闪闪发光”又可看出扬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当学生理解到这一点以后再叫学生初步加以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去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扬科家境贫困,作者对他非常同情,同时也反衬了对地主家的憎恨。当阅读理解词语到这一步后,我以为还是不够的,而还要让学生想想文中一开头为什么要这样介绍扬科,从而为下文的教学埋下伏笔,为下文中扬科悲惨地死去而伤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在阅读中理解了词的基础上,我们要去正确地把握句子表达的意思。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有两点要把握:一是选择学生的思考点,二是选择各个思考点的坡度。当前语文教学情节的繁琐讲解还是很多,甚至会把语文课上成故事情节课,没有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我们在讲课之时要选择有重点意义的句子来精品讲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大多数通俗易懂,这就需要我们在“懂”中去体会其中的意义。怎样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呢?一是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书过程中并不是叫学生死读,而是教师设计好思维的坡度,层层引导学生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每一次朗读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一边读一边想,看看句子写了些什么;根据这句话的前后联系想想这句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等。但同时要注意到一点:在每一次朗读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年龄小,持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要巧妙设计好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后要促使学生扩大阅读量,养成学生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使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在低年级可以开展学生早期阅读,应让学生多读注音的儿童书刊,而中高年级则要进一步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发其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二、在课堂中发问,以培养其理解能力现在课堂中许多都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固然在某一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但也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多请学生提几个问题,留给全班同学一块儿讨论、研究,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要提问题,肯定是自己必须理解课文内容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同样,学生对自己提的问题会格外关心,无形中课堂效果就增强了。三、在课文内容的归纳上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课文就是抽出课文的主要骨干,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的语句,需要学生自己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加以表达。正因为归纳是一种需要的阅读能力,其训练点在教材中有比较系统的安排,所以我们可以在教材安排上有目的地施以训练,让学生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得到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上述的三个方面,侧重地讲解了培养理解能力的问题。其实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否则,它就会变成“茶壶里的饺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