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1、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2、火灾的分类(1)A类火灾:固体火灾,如木材、纸张等(2)B类火灾:液体火灾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甲醇、沥青、石蜡火灾等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甲类:闪点<28°C,如汽油乙类:28CW闪点<60C,如煤油丙类:闪点260C,如柴油、植物(3)C类火灾:气体火灾,天然气、甲烷等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分类:甲类:爆炸下限<10%,如氢气、甲烷、乙炔乙类:爆炸下限±10%,如CO、氨气、城市煤气(4)D类火灾:金属火灾,如钠、钾等火灾(5)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发电机房、变压器室、配电间。(6)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第2章火灾的发生1、火灾发生的过程(三个阶段)着火过程,火灾旺盛阶段,火灾衰减、熄灭阶段2、自燃和强迫着火的概念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强迫着火是指一个冷的反应混合物被炽热的高温物体在局部迅速加热,并在高温物体附近引起火焰,该局部火焰可再把邻近的混合气点燃并传播开去,从而使整个混合气燃烧起来3、热自燃机理和链式自燃机理,能用热自燃机理解释着火临界条件和着火延迟时间;用链式自燃机理解释氢气爆炸的特殊现象。4、闪点、闪燃的概念闪燃: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闪燃: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5、液体着火的过程和方式可燃液体的燃烧实际上是液体蒸气的燃烧,液体在受热燃烧之前必须有一个蒸发气化或分解过程,因此燃烧与否、燃烧速率等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有关。其易燃程度及燃烧速率比气体要低。方式:①液面燃烧②等新燃烧③预蒸发型燃烧④喷雾型燃烧6、固体燃烧的形式,轰然的概念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过程,使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其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等四种轰燃是指火在建筑内部突发性的引起全面燃烧的现象,即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从而导致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轰燃7、阴燃发生的条件(1)发生阴燃的内部条件是,可燃物必须是受热分解后能产生刚性结构的多孔碳的固体物质(2)发生阴燃的外部条件是有一个适合供热强度的热源8、聚合物燃烧的过程第3章火灾的蔓延1、预混燃烧、正常火焰传播、爆轰、扩散燃烧的概念预混燃烧:燃料和氧气(或空气)预先混合成均匀的混合气,此可燃混合气称为预混合气,预混合气在燃烧器内进行着火、燃烧的过程称为预混燃烧正常火焰传播:正常火焰传播是指当火焰传播仅是由于传热作用,炽热的焰面将热量传给未燃气体,使其着火燃烧,依次传播到整个体积。这种火焰传播过程叫作正常火焰传播。爆轰:主要依靠冲击波(激波)的高压,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的作用而升温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末燃区中传播的现象扩散燃烧:可燃气和未燃气没有预先混合,而是边混合边进行的燃烧。2、气体火灾火焰传播的机理,火焰传播的影响因素(1)火焰传播的热理论热理论认为: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的结果。(2)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扩散理论认为凡是燃烧都属于连锁反应。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混气中扩散,使新鲜混气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影响因素:1、可燃气与空气比值的影响2、可燃气体的分子结构3、初始压力4、初始温度5、火焰温度6、惰性气体的含量7、可燃混气的性质3、爆轰发生的条件、特点条件:初始正常火焰传播能形成压缩扰动;管道足够长或容器空间足够大;可燃气浓度处于爆轰极限浓度范围内;管道直径大于爆轰临界直径。特点:1、爆轰波波速快,可能使常用的防瀑泄压装置失去作用;2、爆轰波波压大,碰到器壁时会产生反射增压现象;3、爆轰波对生物具有杀伤作用;4、爆轰波体现为动压冲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