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时规范训练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解析:选C。本题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西方侵略对晚清贸易的影响。题干中这一条款,并未能表明地位的不平等,故A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开始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秉公议定则例”“颁发晓示”“按例交纳”,表明由“皇帝专制”,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2.(2017·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模拟)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的消息传到欧洲,马克思就断言:“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还不能迫使英国不用强制办法在印度种植鸦片和不用武力在中国推销鸦片,那么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会产生同样的后果。”这说明()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英国减少了对中国的鸦片走私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C.对华走私鸦片导致英国商品难以扩大其中国市场D.扩大鸦片贸易是英国再次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解析:选C。由材料“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在中国推销鸦片”可知,马克思意在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仍可能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的购买力降低。英国商品还是打不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错误。3.(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条款标志着()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解析:选A。本题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晚清外交的变化。《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改变了过去“天朝上国”的态度,根据材料中“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说明清政府对外交往政策做了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的半殖民地化以总理衙门的设立为标志,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外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并不平等,故D项错误。4.(2017·广东六校联考)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样就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解析:选D。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后增开了通商口岸的数量,列强侵华依然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实现了以华制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条约出现以前,列强已经开始了资本侵略,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侵略由此以资本输出为主,故D项正确。5.(2017·湖北百校调研)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解析:选B。由材料中“去岁仓促开衅”,可知和约签署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年,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