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讲宋明理学考纲要求宋明理学。课标提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考点宋明理学[自主学习答案]考点①佛教②道统③天理④理⑤仁⑥社会责任感⑦三纲五常⑧本心⑨致良知⑩知行合一[巧学妙用]1.概念阐释——“三纲五常”董仲舒从儒家认为的五种社会伦常关系: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2.构图解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3.图示解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考法1认识程朱理学的特点【考题1】(2016·山东莱芜高三统考)“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科举制的推行导致思想不断僵化B.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学退出历史舞台C.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D.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答案C『』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提炼题干的主旨:理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其二,理解信息:“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以理杀人的工具”反映出程朱理学强调人伦纲常,实际上为封建统治者辩护,故C项正确。『』程朱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考法2对陆王心学含义的理解【考题2】“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该诗作者主张()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只有一个天理答案B『』解答本题,一要理解诗词的意旨,二要从诗意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该诗的大概意思是,修行应该顺其自然,不用刻意为之,但世人都不信此,总是盲目崇拜某些神仙,从身外下功夫。由此可知,该诗强调修心,属于陆王心学,B项符合题意。『』陆王心学的含义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考法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史料一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二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传习录》『』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提示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提示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史料一反映了理学的积极作用。信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揭示出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史料二中王阳明强调了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径——心存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对“理”的具体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达到“理”的途径“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相同点内容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