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考查知识点基础中档稍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4、53、6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10、119、128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7·广州一模)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农业经济的发展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解析:材料仅仅提及了汉代的一些节日,看不出中央政府和地方的行政关系,故A项错误。清明、重阳、冬祭腊日等节日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无突出联系,故B项错误。清明、重阳、冬祭腊日都有祭祀先祖的习俗,春秋社日则有祭祀神灵的习俗,而这些祭祀先祖神灵的活动在先秦时都是上层贵族所垄断的特权,是其所特有的礼乐文明的具体表现。而这些礼制到汉代却通过节日的形式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形成定制,这说明礼文化制度在汉代已经世俗化了。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说的是传统节日,并未提及具体的儒学内容,谈不上新的儒学体系的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唐山模拟)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孔子强调:养活父母。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还要对父母不违背。可见他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故A项正确;孔子的孝道标准不同于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孔子孝道思想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孝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3.(2017·山西五校联考)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韩非子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该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A4.(2016·常德模拟)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说明六国时期()A.六国相互削弱有利秦实现统一B.是士人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C.各国选贤举能使墨学成为显学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成为社会常态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没有涉及六国互相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贤能之士到了楚国、赵国,楚赵就会强大,贤能之士离开齐国,则齐国变弱。结合时代背景,实质上反映了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说明六国时期是士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国选拔人才使墨学地位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广东七校联考)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强调“礼仪”“法”结合治国,这与荀子的“礼法兼施”思想一致,故D项正确。答案:D6.(2017·珠海模拟)《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解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说明“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