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达川区黄庭乡中心学校张晓兰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书后第三项读读写写中有几个词语,请打开听写本来听写一下。师:(抽出一本听写本投影)这位同学写得怎么样?生:“附近”的“近”写错了。生:总体上写得还是挺漂亮的。(生笑)师:老师希望大家今后首先要把字写正确,其次还要把字写工整、写美观。师:(出示文中6个词语)这就是我们刚才听写的词语,请齐读一遍。师:大家对照批改,有错误的课后订正。师:全对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大部分学生举手)【点评: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既要“学得”,又要“习得”,尤其对孩子来讲,很多是“习得”的,需要在写字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学生写字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堂堂练、天天写,经常检查巩固。王老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听写词语,及时反馈评价,及时组织学生订正,并向学生提出“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要求,这样教学扎实、真实。】师:同学们刚才来上课的时候,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你能选用这些词语描述雨景吗?想好再说。生:今天天气闷热,过了一会儿,大雨如注。生:今天我们来上课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不一会儿,就大雨如注。【点评: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敏锐捕捉与课堂教学情境有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描述亲身的感受,沟通课堂生活与现实生活,沟通生活的世界与符号的世界,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符号的世界也变得不再抽象。】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写的小故事就发生在雨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生:假日里,天气闷热,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突然下起了大雨,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又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师: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板书:让雨衣)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让雨衣?生:他们为什么只带了一件雨衣?生: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点评:美国人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当今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改革在于:课堂教学要从“问导”走向“导问”。目前的语文教学,重视教师“问导”,但对学生“导问”重视不够;关注教师如何提问,但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是消极的、被动的。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情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师:读到这儿,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萨沙也有自己的疑问,谁来读一读?生: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师:很好!你读出了萨沙的不明白、不理解。谁再来读一读?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生: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师:这是妈妈回答萨沙疑问时说的一句话。你读懂什么了?生:我读懂了萨沙在妈妈的眼中是弱小的。生:我读懂了每个人都要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师:谁会读这句话?师:(生读)老师听出你强调了“比自己”三个字。你会填吗?出示填空:在()的眼中,()是弱小的,所以()把雨衣让给了()。生:在爸爸的眼中,妈妈是弱小的,所以爸爸把雨衣让给了妈妈。生:在妈妈的眼中,萨沙是弱小的,所以妈妈把雨衣让给了萨沙。师:这句话暗示了在这一家人中,萨沙是最弱小的。爸爸妈妈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引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保护弱小)师: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师:你为什么要强调“每个人”?生:因为每个人都有弱小的时候,都有需要保护的时候。生:大家都应该这么做。师:这里的每个人指所有人,当然也包括萨沙。妈妈为什么要对萨沙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做呢?生:妈妈告诉萨沙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生:妈妈在教育萨沙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师: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师:萨沙听了妈妈的话,怎么说的?生: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师:他心里会怎么想?生:难道我就是最弱小的?生:我一定要用行动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