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青花瓷的原料鉴别VIP免费

青花瓷的原料鉴别_第1页
1/10
青花瓷的原料鉴别_第2页
2/10
青花瓷的原料鉴别_第3页
3/10
青花瓷的原料鉴别青花瓷是一种运用天然钴料为色料,在瓷胎上用笔描绘纹饰,再聚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青花具有中国国画的笔致韵味。青花的魅力在于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靓苍翠,图案装饰雅俗共赏。青花装饰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等笔法来表现各种艺术意境,一笔之下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和顺、逆、拖、擢等。青花装饰构图注意水路变化,即掌握整体黑白效果,大小块面及纹样组合的黑白空间。空间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对地由纹饰的疏密大小来决定。把非纹饰部分的白地,看作与纹饰部分同样重要的因素加以对待。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巩县窑,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而暂时中断。直到元代青花瓷烧制技术在景德镇重新放出光芒,胎洁釉润,青花色泽艳丽夺目的成熟元青花瓷出现,至明清两代则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由于绘画钻料的不同(有苏泥勃青、回青、陂塘青、平等青等),绘画题材的不同和绘画笔法的不同,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元代青花瓷的特征现已发现元代烧造青花瓷器的地点有江西省景德镇和吉州,浙江省的江山县和云南省的玉溪县。各地烧造的产品在质量上和风格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兀青花胎体厚实,釉色主要有青白和卵白两种,釉层厚,透明度较差。造型以大件器为主,总的风格浑厚凝重,大盘的口径可达50厘米以上。兀代青花器物大多为砂底,不施釉,底足往往呈褐红斑,并有沾砂现象,可见旋坯纹。瓶罐之类大型器均分段制作然后粘接,修胎不讲究,手触有凹凸不平之感觉。盘口往往制成菱口状,瓶罐往往有六棱或八棱的,壶制作成带把的凤首状,盖罐的盖制成荷叶状,瓶系制成S形状,一些器物还带有底座,这些都是兀青花独具的风格。青花在元代晚期臻于成熟,这时期青花装饰图案少则2~3层,多则7~8层,往往铺天盖地,整个器面几乎全部为青花所覆盖,瓶罐之类器物一般上下饰莲瓣纹,肩饰如意纹,中间为主题纹饰。在绘画技法上,以一点笔画为主,也有勾勒点染,线条较粗。所绘花卉和叶,不成比例,花叶大小相若,叶子绘成葫芦形,莲花呈无芒的麦穗状,花蕾尖部往往涂一浓笔。牡丹往往先在花蕊和叶脉上刻画细线纹,再上釉或青料,手摸可感觉。六瓣形栀子花纹为兀代独有。兀代青花人物故事图案主要来自小说和兀曲剧本的版画插图。明代民窑青花的发展及其时代特征明洪武民窑青花的青花呈深靛青,凝聚处有黑褐色斑点,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晦暗沉滞到明丽浓艳的过程。早期的胎骨粗松,含灰或含黄,至洪武晚期则呈现白色。纹饰均采用一笔勾勒,线条圆劲飞动,有花草禽鸟纹,也有各种几何纹。明永乐民窑青花瓷钻蓝发色和洪武民窑大体相似,以靛青为基调,流散现象或多或少存在,胎大多比较白净,也有少数呈浅灰白色。普遍存在缩釉现象。器型以碗、盘、杯、盏等日用品为多。装饰花纹以自然物为多,如动物、花草等,绘画生动,笔意流畅,用笔简约是其重要特征。宣德青花瓷胚体为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白净,瓷化程度好,但亦有胎松质粗的。大部分器物为淡卵青釉,釉质润亮,釉表具细桔皮纹,另有部分为灰黄或灰青色。青花料有国较和进口两种。宣德民窑青花瓷的主题纹饰较洪武、永乐朝简单。正统、景泰、天顺处于宣德瓷雄伟凝重和成化瓷轻盈俏丽的过渡阶段,瓷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都反映了这个变化过程。釉色肥厚,纹饰自然,装饰纹饰多具写意风格,缠枝和折枝花卉、麒麟、犀牛、仙神、婴戏都是常见的,有的纹饰奇谲怪诞,带有神秘色彩。成化和弘治民窑青花有很多相似之处,用平等青料。青料发色以靛青为基调,淡雅清丽,很少幽深灰黑。除成化早期制品外,几不见明初青花上黑褐色斑点。绘画风格有了变化,笔法既非明早期的纯粹"勾勒点染",也非完全的明后期的"单浅平涂"而采用了染色的方法,染色俗称"分水"。纹饰多数较明初繁复,这是其时代特点。正德民窑青花一般用江西上高县产的名为"无名子"的土青。这类青料呈色带灰,以灰青淡穆为基调,亦有的呈靛青色而色明丽。分水只有淡浓两种色阶,淡色则不能清莹而带浑浊。在装饰纹样上,构图趋于疏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青花瓷的原料鉴别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