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科举制:形成:隋文帝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完善: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子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为状元;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衰落: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实行“八股取士”,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废除: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影响:①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利于唐诗的繁荣。④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至清末才废除。对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启示:今天,我国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从知识考查转变为能力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解材料: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3、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原因: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唐太宗从谏如流,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措施: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皇帝戒奢从简。政治上:①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端,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②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如房、杜、魏等。魏征死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启示:如为民办事,使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如关心国计民生,使老百姓能和谐创业。等等。5、简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唐朝中后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1)南方农业的发展:A、粮食:从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从越南引入的优良品种占城稻,也得到推广。B、棉花: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起来,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C、茶叶: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2)南方手工业的发展:A、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生产发达。棉织业从海南兴起,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B、制瓷业:宋瓷誉满中外,南宋时江南已成全国制瓷重心,如浙江哥窖烧制的冰裂纹瓷器。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C、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主要在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3)南方商业的繁荣:A、南宋的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店钱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客商往来2/6不绝。繁华程度超过北宋的开封。B、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宋代商贸到朝鲜、日本、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C、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交子,为世界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用。宋代纸币的产生,大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7、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明朝的航海家郑和。观点正确。明朝前期,国家富强。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及经济交流。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描写的是明朝中期戚继光的抗倭精神,抗倭目的不是为了封候,而是为了国家海岸线的安全。戚家军在浙东沿海抗倭,九战九捷;又抗击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都被平息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10、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的民族政策)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重、刚柔相济。1、西藏:清朝初年,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