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总结——Ni于2015年5月一、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一)感染与免疫1、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共生状态:有些寄生虫、微生物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相互适应、互不损害的状态。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者或以上病原体感染,少见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多见重复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2、感染过程的表现(掌握)(1)清除病原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被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将病原体清除,无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2)隐性感染(11检本名解题):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无或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体携带状态,成为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传染源。(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4)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特点),成为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传染源。(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话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再引发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2)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内毒素(伤寒杆菌);(3)数量:(4)变异性:病原体因药物、环境、遗传而发生改变。一般而言,人工多次传代的环境下病原体致病力减弱;在宿主间反复传播致病力增强。4、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的)。感染过程中,IgM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出现,并长期存在;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IgE主要抗击原虫和蠕虫。(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2、组织损伤机制(1)直接损伤:机械运动、酶等;(2)毒素作用:内毒素、外毒素(3)免疫机制:抑制或破坏免疫细胞;变态反应3、病理生理:发热+急性期改变(蛋白质、糖、水电解质、内分泌)(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掌握)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考点)(1)传染源:是指体内已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啮齿类最常见)(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如流脑、猩红热、麻疹、白喉等;消化道传播如伤寒、痢疾、霍乱等;虫媒传播主要为吸血的节肢动物,如蚊、虱;接触传播狂犬病;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垂直传播)(3)人群易感性:对某个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为易感者2、影响流行的因素:自然+社会(四)传染病的特征(掌握,11检本大题)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主要区别)、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有感染后免疫力2、临床特点: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的时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3、常见症状体征(1)发热:①稽留热:a)高热,b)24h温差不超过1℃。如伤寒;②弛张热:24h温差超过1℃,最低温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