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中国道教一、道教发展简史一、道教发展简史(一)原始道教阶段(一)原始道教阶段中国道教产生于东汉时代。东汉以前,中国有道家而没有道教。秦始皇迷信神仙,相信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老,于是命方士炼丹服食。方士又说封禅升天,封禅就可以不死,于是汉武帝又上泰山去封禅。中国古代还有巫术迷信。道教就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1]、符箓(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符号)、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以古人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谶纬:。“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隋末李渊发迹于后,“老君当治,李弘应出”,据闻就下应了地数。秦始皇帝,虽然击败了匈奴,修筑了长城,只因有了“亡秦者胡”的谶语,仍然败亡在“胡亥”手中;奇怪的牵强附会自‘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后,毛泽东在一九六五年写下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使北京人议论纷纷,惊叹毛‘预言’之准确,令人叹为观止,也对神奇数字的巧合拍案叫绝。毛泽东1927年10月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间跨度为38年。他在重上井冈山时,即能预言38年后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jīng)旗奋,是人寰(huán)。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七古·咏蛙毛泽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是至今所知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1910年秋,当时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当时多数学生写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而毛泽东则寓救国救民之志于咏蛙之中,校长李元甫阅后大加赞赏,说:“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才。”字里行间透射着一个睥睨天下、惟我独尊的“天子”形象。东汉顺帝时,宫崇献上他老师于吉所得神仙书《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共170卷。《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其中提出修炼精、气、神,后来成为道教的重要理论。早期道教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又称张道陵)到四川鹤鸣山(今张陵(又称张道陵)到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四川大邑县境)修道,造作符书,以邑县境)修道,造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因信徒入教必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须交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之孙张鲁继续弘扬其教,奉老子为教张陵之孙张鲁继续弘扬其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并亲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并亲自作《老子想尔注》解释《老子五千文》。自作《老子想尔注》解释《老子五千文》。它们按照神仙长生的理论来解释《老子》,它们按照神仙长生的理论来解释《老子》,并且把老子神化,“太上老君”的称号就并且把老子神化,“太上老君”的称号就最早见于此书。最早见于此书。因老子宣扬“道”,所以因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期的道教。后来,倡“五斗米道”即为早期的道教。后来,倡导道教的张陵,被称为张天师,被尊为道导道教的张陵,被称为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教的创始者。稍后的钜鹿人张角创奉《太平经》为经典,建立了太平道,也属于早期道教。太平道形成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一举推翻了东汉王朝。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原始道教,晋代以后,五斗米道盛行。(二)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二)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又有重大发展。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