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征》教学设计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陈洁一、教材解读《三角形的特征》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一节图形的认识课,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感受三角形在生活的应用,通过画三角形唤醒对三角形回忆,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概括三角形特征,了解各部分名称,动手操作画三角形的高。教材在编排上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动手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活动中认识图形及其特征,构建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观察、想象、推理、表达能力,为后继学习其他平面图形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第一学段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有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知识储备,画三角形的高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探索交流,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三、课堂构思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激活对三角形的认知,抽象出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独立思考,质疑反思,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高,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教法:情境教学、问题启发创设情境引入三角形,形象观察——建立表象——抽象概念,显性的去情境的过程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理解“围成”的含义。学法:合作交流、探究发现。新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经验之塔”理论特别指出“教别人或对所学知识的立即应用”,这样学习方式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教学难点的突破,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学习。小精灵提出“三角形房顶的高是指什么?”用这个核心问题,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同伴之间智慧碰撞,整理归纳出三角形的高。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学生演示,辨析交流,梳理概括出画三角形的高方法。四、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1.师:看屏幕,知道这是什么?介绍一下看到什么形状?(闻名世界的埃及金字塔,看到每个面三角形,哪里有?手比划一下课件出示)(师:这个很熟悉,斜拉桥)师:桥上有三角形吗?找出来画一画。(学生比划课件显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壮观又牢固))师:这些建筑上能找到三角形,哪些物体上也见到三角形呢?(生举例)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师:三角形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进一步认识了解三角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深入认识研究三角形特征奠定基础。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一)教学三角形的定义1、画三角形。师:你头脑中有没有三角形的样子?能画一个三角形吗?全体开始动手画(学生黑板画三角形,说一说注意什么?)展示学生作品3幅。2、判断三角形。说说每个图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不是?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师: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先思考,然后同桌讨论。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师:有问题问他?什么是“围成”?生说明。生齐读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叫三角形。设计意图: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质疑、争辩、补充、完善,概括出三角形定义。从生活向数学过渡,探究数学的本质。学生观察、操作、辨析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丰富感性认识,处理好“生活化”与数学的“严谨抽象”的关系,加深对三角形概念本质的认识。(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1、共有特征师:像这样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师画出2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它们都有什么相同?交流板书:边:三条边角:三个角顶点:三个顶点(课件边板书)师: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2、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