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茶陵县云阳中学八年级备课组【教学内容分析】1、《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2、“说”是古代文体。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佳作。3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铺排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已有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2、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写法点到即可。3、朗诵不可或缺,尽量当堂背诵。【三维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2、掌握“蕃、植、鲜、之”等词的意义及用法。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重点难点】1、重点: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2、难点:“出淤泥而不染”等语句对应的人的品质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完成)今天学习宋代周敦颐的千古传诵的名篇《爱莲说》。二、自读课文:(10分钟完成)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3、解释词语。(学生在书上标出相关的注释,并抄写关键注释于书上原文中空白处)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4、翻译句子:(口译即可。先自己口译,不懂的句子可以讨论)(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2)正确译讲课文。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3)10分钟完成任务。教师巡视解决共性问题。三、探究课文:(15——20分钟完成)1、继续阅读,请标出、朗诵并熟记作者具体描写荷花的句子。思考并讨论: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C、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D、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朗诵并理解。(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2)同组互助。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讨论解决。(3)8——10分钟完成任务。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其诗《饮酒》印证(教师朗读并板书名句即可)。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