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文课课练:(三)饮酒(三)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考练兵1.(2010·河南)(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2.(2010·辽宁沈阳)(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新题演练3.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的特点。4.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5.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1+1拓展【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2.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知识卡片《饮酒》中的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感情。这属于写作手法,是抒情的一种。古代文人认为:文学作品在表情达意时,不能直接点破,而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古时强调作者在抒情写意之时首先要“借物”,“寓情于景”;同时,还要把景写得朦胧些、迷离些,若即若离,这样的作品才能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饮酒》这首诗的前四句用平白如话的语言道出了诗人虽处闹市,但内心宁静,不受世俗烦扰的高洁性情,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中间四句则是写景状物,用平淡的语言不假雕饰地写出诗人隐居山村、采菊赏鸟的美好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欣慰之情。末二句是全诗的总结,看似平淡,实则极富哲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思想感情。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语言貌似平淡,却意味深长,诗意盎然,朴素而形象地反映了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参考答案】(三)《饮酒》中考练兵:1.(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2.(1)表现了诗人隐居时安逸闲适的心境。(2)C新题演练:3.悠然宁静(或: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4."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有"真意"的。(意近即可)5.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近即可)1+1拓展:1.示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2.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