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意蕴。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中流淌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1.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2.通过品味本文清新素淡、典雅隽永的语言特点,来感受风俗美、人情美。一课时一、导入(师配乐深情朗诵)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他的影,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温馨⋯⋯同学们,这首小诗,曾让著名的台湾女作家琦君几度午夜梦回,泪湿枕巾。那么,是什么样的酒和情,又是怎样的人和事,会让她如此念念不忘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近琦君,走进琦君的这篇回忆性散文,一起来听她把酒话往事,遥寄心中情。(板书:春酒)二、整体感知《春酒》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自己还不满十二岁的时候,在故乡——浙江温州的一段童年经历。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思乡曲》),尽量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中去,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思考: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学生朗读、体会,明确:不是,还有家乡的人和事。2.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明确: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本文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段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许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3.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板书小结:母亲童年的“我”阿标叔(乡邻乡亲)教师小结: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美好生活的深情怀念。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请一个学生起来朗读,其他同学评议)明确:“补气、健脾、明目的哟!”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后一句话写出了母亲的谆谆告诫,对我的关心,表现了母亲温柔慈爱的性格。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学生品读,明确: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师: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生读,老师及其他学生评议)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教师提示,学生交流明确: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表明了她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酒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完酒后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师: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