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千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叶儿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背景: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困难时期。由于刚建国不久,国力薄弱,再加上外国的经济封锁,主要是苏联的逼债,国内政治上的浮夸风,还有旱涝等自然灾害,致使全国人民面临极端困难的艰苦时代,每人每个月发一定的粮票、肉票等等,不可以多吃也不可以多用。农民的生活更是艰苦,他们消耗的体力大,供应的又不够吃,使得在此期间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的人口急剧增加,计3000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1.5倍。宋学孟:当代作家,山东昌邑人。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作家班。代表作有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历史的《深秋的颜色》。在那个严重饥荒的岁月……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luōzuànjiáosè苦涩捋下来攥着嚼逞能兀地飕飕一茬咔嚓噌噌蹭着蒙蒙亮咯嘣嘣勒紧苦涩捋下来攥着嚼逞能兀地飕飕一茬咔嚓噌噌蹭着蒙蒙亮咯嘣嘣勒紧cēngchěngwùsōuchákāchācèngmēngbēnglēi积累重点字词1、作者围绕“柳叶儿”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童年?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来概括。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学一学2、说说当时人们“饥”“荒”到何种程度?(原文语句回答)“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完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看到太阳,把它当成“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3、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讨论:“乐”在何处?为什么要这样写?上树爬高满足表现欲乐抢柳叶儿满足竞争欲吃柳叶儿满足口舌欲表现出“我”当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心理。童年“我”的乐趣是爬树、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这是在特殊年代里的特殊经历,因为当时“我”小,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讲一讲•1、文中好些地方写出了这种滋味,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结合有关词、句,用“有一种快乐叫苦涩,你看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描述作者这种复杂的情感。•示例:有一种快乐叫苦涩,你看吃柳叶儿粥时,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可见当时生活之艰辛。2、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于是我拼了命地直吃到肚子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撑得透明……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肠子会淌出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是有意夸张,还是写真实的样子?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数量之多,还表现了“我”饥饿瘦削的程度。夸张中含有真实的成分。方法点拨:赏析精彩句子,可以从修辞、内容、情感和结构等多方面进行。1、“柳叶儿”是个带着儿化音的标题,能否将这“儿”字去掉?“柳叶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不能。加“儿”字,有亲切感有韵味。去掉后不仅朗读韵味减少,而且也缺乏亲切感,似乎也感受不到柳叶的可爱及其所发散出的香味。柳叶儿在文中是线索。文章围绕“柳叶儿”写出了一系列故事。想一想2、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柳叶儿在“我”生命中的作用,而现在也有许多人吃“树叶”“野菜”,他们的吃与课文中所写的情况是否相同?现在吃“树叶”的做法对吗?1.现在人们吃,是作为美味中的调剂保健品来吃,而过去是为了生存;2.少量地吃,有选择地吃,可以丰富营养,提高食欲;3.从环保的角度来讲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