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限时练习题(2)时间:40分钟班级:__________组_____号姓名: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选出词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A.舍①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②屋舍俨然B.文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C.盖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D.故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选出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明亮)也B.非常之观,常在于险.(险峻)远C.以其求.(探究问题)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有怠而欲出.(出去)者3.选出加点字“然”用法不同的一项()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华山之.阳C.后世之.谬其传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6.下列地名中的“阳”、“阴”与“华山之阳”、“汉之阴”中的“阳”、“阴”含义相同的是()A.洛阳、华阴B.富阳、山阴C.汉阳、江阴D.衡阳、淮阴7.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8.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称呼)C.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谬论、谬误)二、阅读下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10.作者强调“于险远处”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三个:力、志、不随以止B.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止C.五个:有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D.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11.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C.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迹,还是有趣的。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12.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帮助。B.作者的心得: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达到,可以不后悔。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D.作者在“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一句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13.阅读下列文段,仿照画线语句,再造两个句子,以分别概括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