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之感:学而化之,理会践行——辑文编译4013本文分享至博士毕业论文《明清吏制之结构功能及病理研究》作者赵庆林博士心中之感,希望分享能够给予大家更多论文写作灵感,及科研道路上勇气!儿时记忆里,光着脚丫,甩着牛鞭,吹着柳笛,耕耘图里梦想璨若星辰多如繁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轮的流逝,可做的梦越来越少,很多梦想逐渐凋零,流于永久的空想和幻想。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仕阶之高下,非唯人谋,抑亦天时;学问之大小,责不由人,功全在我。世间诸事成败,既要尽人事,更要由天命,很多时候并非单靠努力、能力和实力,而学业的精进恰恰是为数不多的功到自然成的科属。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我们左右不了命运,也主宰不了风水,却可以行善布施、为学就道、明德亲民,臻于至善。曾国藩曾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改变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垄亩情结的放牛娃高诵《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时也常常援引《论语·雍也》的经典激励鞭策自我,“犁牛之子骍且2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漫漫求学之路,正是秉承着这种大朴无琢、大器无言、大搏无畏、大志无憾的犁牛之子精神!论文选题时曾一度将目光投向科举制度,也深深体悟左宗棠毕其一生以未有进士出身而深以为憾的内心纠结。尽管诟病极多,然而它所体现的公平、公开、择优、竞争的考试精神却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所无法替代的。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愿景激励也是任何诱因所无法取代的。这些年特意选在元旦去国子监,驻足观瞻“三元”牌匾登时血脉贲张、嗟叹唏嘘,寄望了太多的士子情牵。回眸艰难跋涉的步履,多次拔得头筹的考绩令我足慰平生,我深感荣幸但也非常清醒:“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三国里面,关羽只是成名最好而已。博士论文于工作闲暇,稽古青卷,相伴枯灯,完成于公安部内的淳亲王府,不期“培馆阁之才,储公辅之器”的清翰林院遗址也在此间,有幸濡染了古代士子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踽踽独行的求学苦旅和孜孜以求的道德修为。长风鼎革,新程肇启,其道大光,尽吾生之力,倾平生之学,务民生之本,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3致谢大道至简,玄德至真。因缘幸会师父,算来十个年头。历史垂青的诸多怀有大智慧的人却偏偏没有生成大块头,至圣先师的孔子即便身长九尺六寸却未能幸免平生七陋的观瞻缺憾,师父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毫无“洸洸乎干城之具”的傲岸身躯,也绝非“昂昂乎庙堂之器”的风神飘逸,瘦小的身躯配上冷峻的面容,遒劲的筋脉,凌厉的目光,凛然的风骨,更加衬显他三秦男儿生冷蹭倔的原生特质。师父为时人尊称“张真人”,这不仅是对他翘楚昆仑的真正大师的内心尊崇,也是对他修真得道的真觉彻悟的景仰钦慕,更是对他“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真我性情的强烈认同。韩愈师说有三:传道、授业、解惑;佛法布施有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冯友兰人生境界有四:自由、功利、道德、天地。师父无疑很好地担纲了三大职责,很好地做到了三种布施,很好地演绎着四重境界。十年舐犊情深,十年般若慈母,教诲的脉轮、道业的气场和浩德的泽被远远超越了课堂的阈限,如坐春风之中,仰沾时雨之化。十年就道,我只进微末,却受益终身。十年,师父在我心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在我心中的距离却渐行渐近。真人,真好,真亲!大学之大,何以为大?曰人民,曰人文,曰人本;曰大楼,曰大师,曰大气。我从来不屑与人争论所谓的大学排行榜。一个无可争辩也无需争辩的事实是:在我这个学子心中,母校永远是最好的!人大永远是第一个人大!我毫不讳言自己的内4心情感,但这种表达绝非郭沫若版《屈原》的咆哮体,恰逢母亲节,写下这句或许别有意义,我记得有一次我来母校做报告时的结束语:人大是我家,人大是我妈,永远爱我家,永远爱我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感谢读博期间所有的一课之师、一面之师、一言之师,孙柏瑛教授、蓝志勇教授、毛寿龙教授、朱立言教授、刘太刚教授、魏娜教授、吴爱明教授、祁凡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