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教学导航【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4.背诵课文。【重点难点】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2.背诵课文,积累警句。3.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对后人的谆谆教诲。【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对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著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悼周瑜》《隆中对》《诫子书》等。【新课讲授】(一)初读课文1.题解。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读音。(2)注意词句停顿。3.教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5.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二)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3.指定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学生纠正,教师明确。4.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1)词语:夫静以淡泊无以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治性驰枯落接世穷庐(2)句子: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三)研读,赏析文章故事引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颂。由此引申:(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明确:淡泊、立志、惜时。(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