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成语教学成语是在语言应用中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浓缩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堪称汉语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学习成语,探究成语的出典,了解成语的丰富内涵,可以使学生了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丰富文史知识,扩大眼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言表达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收到词简义丰、形象生动、透彻犀利的效果。然而当前中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专题来介绍,导致了对这一重点、亮点的忽视。在成语教学上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成语知识也一知半解。因此应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加强成语教学。一、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成语学习的主人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就能使学生乐学、好学,把成语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在成语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活动形式:竞赛、讲故事、表演、猜谜、诗歌朗诵、办手抄报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成语学文言文的兴趣,又使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成语,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在学习《漫游成语乐园》一课时,首先是“看图猜成语”。这个环节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开动脑筋,猜对者兴奋自豪,其他同学啧啧称赞。接着进行成语擂台赛。一开始,“成语接龙”这一环节场面热烈,群情激昂。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斗志被点燃,增强了合作竞争的意识。接下来大家一起走进“成语数字乐园”、“成语植物园”、“成语动物园”,真正感受到了漫游成语乐园的无穷乐趣。在“看表演,说成语”这一环节,看到表演的同学模仿着做出各种与成语有关的动作或表情,大家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纷纷争着猜出相关的成语。“根据语境说成语”这个环节要求用成语表达一画面:“一位老太太眼含泪水,读着一封信:十几年没有音讯的女儿,今天终于找到了……”同学们思如泉涌,说出了不少成语,如:“百感交集、老泪纵横、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喜极而泣……”大家在成语世界里共同度过了一段很有意义的快乐美好的时光。课上孩子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于课前他们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上个个跃跃欲试,生龙活虎,每个组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前是导演,课上则退居二线,成了配角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一种极大的满足。二、重视成语积累,在文言文教学中突出成语学习成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其特点学生一知半解,所以第一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成语的来源、结构、意义及使用规则。成语言简意赅,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轶事、典故。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用成语作为突破口,采用古今融会、课内外联接的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有关成语的意思,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要设计有成语的训练内容。有意识地让成语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前后照应的一个亮点。在《曹刿论战》一课的集体备课时,大家在互相交流中都谈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避免学得枯燥无味。忽然来了灵感,觉得古文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蕴含着中华深厚文化的底蕴,特别是传统文化精华的代表——成语沿用至今,成为古今融汇的桥梁和纽带。比如成语“一鼓作气”就来自《曹刿论战》,今天我们依然使用。那么,在教学中能否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让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前后照应的一个亮点呢?于是大家决定尝试一下。果然,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求知欲望,都想了解“一鼓作气”的来历,并且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战略战术有了深刻的认识,争先恐后地谈它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启发意义,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一鼓作气”这个成语贯穿全文,成为前后照应的一个亮点。课前预习让学生知道“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意思,课堂上首先通过“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典故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相应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