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答案按要求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答在其它位置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上交。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诗词名句与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2.下列关于唐诗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C.《李凭箜篌引》的作者韩愈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D.《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3.下列关于宋词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宋代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为千古名句。B.《桂枝香·金陵怀古》是欧阳修的词作,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D.《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4.下列关于《史记》人物名言的归属有误的一项是A.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C.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D.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侯嬴)5.下列关于《论语》《孟子》名言的归属有误的一项是A.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D.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6.请在下列诗句中,找出出自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的名句。A.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B.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C.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D.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