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第四单元内容简介•本单元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是出自自然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和情趣,体现了科普作家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可读性很强。•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本单元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因为科普文章的理性精神和睿智哲思,对学生心智的成熟是非常有益的;2.把握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探索一条切实可靠的教学之路。教学时,抓住要立足于“科学人文”来指导学生学习。3.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4.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跨学科的交流活动。自然科学小论文简介•自然科学小论文是指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原理、问题等,进行专门的考察、分析、研究所写成的科学小论文。这种科学小论文的写作难度要比一般议论文的写作难度大得多,它不但使用材料多,写作内容难,而且在概括、归纳、逻辑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它是一般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科学研究论文的起步和准备。•它必须具备“三性”•1.科学性。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合乎逻辑,文字简洁准确。•2.创造性。选题、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他人包办代替的迹象。本课的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2.什么是科学小论文?撰写科学小论文应有的态度和步骤;3.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思路;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梁思成简介】家庭求学著作职务课文内容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自小深受父亲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天才学人妻子林徽音是著名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弟弟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贡献.另一个弟弟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返回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但因梁启超病重而于1928年中断回国。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返回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返回返回著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北京市计划图。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1.从题目看,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3.写中国建筑的特征从几个方面来?4.作者为什么写了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后,还写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5.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概说——中国建筑自成体系九大特征个别建筑物:台基、房屋、屋顶平面布置: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