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者:苏轼苏轼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苏轼名句直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文学知识文学知识传传::文体的一种。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平铺、直叙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方山子方山子其人其人::•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疏通课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之)驰骋(于)当世,然终不遇。方山子,是在光州、黄州山间隐居的人。年轻时,仰慕汉代侠客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那些讲侠义的人都敬重他。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时干一番事业,但是始终没碰到机会。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欲以(之)驰骋(于)当世(省略句、状语后置)宗:尊奉,尊崇,敬重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之)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之)谓之方山子。。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住草屋,吃蔬菜,不与社会相互交往。放弃原有的车马不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步行往来于山里,山里的人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见他所戴的帽子,方方的耸起而且很高,猜测说:“这莫非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吧?”就此叫他为“方山子”。遗像:古:遗制,像:法式今: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方)屋:古(方形的)帽顶今:(方形的房屋)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他)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于)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我降职外调到黄州,路过岐亭镇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接着仰天大笑,招呼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只看到周围空荡荡地有四堵墙,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所以: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妻子: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堵:墙今:堵塞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于)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我既惶恐地觉得他很非常奇怪。又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便和泥土那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仆人,自己身挂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喜鹊在前方惊飞起来,他叫随从追赶射鹊,没能射中。异:形作意动感到奇怪,觉得奇怪有:通“又”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从,带领游(于)西山(省略句,状语后置)鹊()起于前(状语后置)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于)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方山子猛抽坐骑,独自奔驰出去,放了一箭就射中那只飞鹊。于是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方法和古今成败的道理,自认为自己是当代杰出的人才。至今回想起来好像不过几天时间罢了,但精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