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4123古诗十九古诗十九首首芙蓉•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手法—效果—情感•“悬想”: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这里的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悬想“把一性质的忧愁,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不但使诗中的思念之情成倍的增长了,而且情感表达的更曲折有致,更含蓄蕴藉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悬想,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在东汉末年黑暗混乱的社会制度中,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失意彷徨。人生的抱负不能施展,这就是他们不可更改的命运。——这就变成了对整个时代和人生的反思。有这个时代这样遭遇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哲学思考。•《涉江采芙蓉》的真实意图似乎还是表现东汉末年这些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我们解读这首由汉末文人创作的诗歌的时候,对含蓄蕴藉的文人诗风,对婉转曲折的诗意美有了更深的理解。高度评价•钟嵘称之“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勰称之“五言之冠冕”诵读回味曹操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廷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忧•①设问开头,表达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指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君贤才思慕情人思慕贤才对贤才的渴求对人才的尊重以礼待才比喻、用典一忧:人生短暂消极?---要有所作为积极向上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比喻人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兴,暗喻贤才难得二忧:贤才难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无所依托。-----宽宏大量,广纳人才。用典志(一统天下)人生短暂三忧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诗歌主旨作业:探究综合,迁移评价•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