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正确断句的能力。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考题2(1)(谢灵运)既然不被了解(重用),心中就常常感到悲愤惋惜。(注意“见”“愤惋”的翻译)(2)(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就作诗来表达他的情致。(注意“辄”“致”的翻译)(3)灵运的诗和书法都达到了当时独一无二的水平,每篇文章完成,用手亲自写出这些文章。(注意“竟”的翻译;“手”,名词作状语)关于文言文断句(即停顿)的考查,历年的《考试说明》中有关“古诗文阅读”的部分都没有对此作明确的要求,只是在“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部分作了如下规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且在前几年里,高考试卷上也没有出现过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试题。2004年,文言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此后,部分省市的高考试卷上陆续出现了文言断句的试题,试题不要求考生给文言语句加标点,只是要求考生判定语句停顿的位置,并用“/”做出标记即可。近年来,文言断句在各地高考中相继出现,且有加大力度的趋势。文言断句作为一道比较新型的文言文考题,估计2012年高考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直接加斜线断句。从断句的材料来源来看,如果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则一定会来自阅读选段;如果是直接加斜线,则有两种来源可能,一是直接来自文段,二是来自另外的短文,短文一般是古代经典。我们对这种题型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断句方法,充分掌握文言文行文的基本特点以及具有标志性的虚词的用法,结合文言文语感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做到有备无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型要求为主观表述题,它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1.能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明了其主要内容;二是能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这是准确翻译的基础。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它是对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具体说来,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译文要生动,有文采,富有表现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直接的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内不会有变化。从翻译语句的选择来看,不一定要求翻译阅读文段中的句子,有可能另给一个文言片断要求翻译其中的几句话。另选文段翻译,是文言文翻译题的发展方向,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内容上,一是考查关键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二是考查常见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固定结构)。文言断句题已经成为一道热门题目。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可循?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句读”呢?在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以供参考。一、利用名词用途断句。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确立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一、利用名词用途断句。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唐代易昌县令)、中期(战国时秦国大臣)、骑劫(战国时燕国将领)等,我们阅读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它们作人名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