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考题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全诗主要描绘了诗人清晨在西湖所见的一番自然景象:晓色微开,人意寂静,湖上水雾弥漫,折苇淡山、初日舴艋,尽显清幽自然。在如此清丽幽静的西湖美景之中,奔波宦游的诗人也不禁生发出“学野凫”“逐清景”之意。考题1【解析】“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折苇”对“遥山”,近景远景结合,对仗工整,“动有声”“淡无影”,“声”“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有”“无”对比之鲜明,使得所写之景生动形象,营造出清静雅淡的意境。考题1【参考答案】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考题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考题2【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考题2【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考题2南柯子•忆旧[宋]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这首词上阕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考题3【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表达技巧的理解。关于写景的技巧,除了常见的修辞手法之外,写景还常常通过远近、五觉、动静等技巧来描写。“十里青山”远离视线之外,是远景,“潮平路带沙”,视线拉到眼前,是近景;这两句同时是视觉描写,直观写诗人眼前所见考题3【解析】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啼鸟怨年华”一个“怨”字,使啼鸟具备了人的感觉能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写啼鸟的哀啼,实质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考题3【参考答案】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考题3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的,有结合形象、思想考的。从近年新课标省份高考来看,考查分值重,考查范围广,而表达技巧本来就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为复杂的问题。因此,是我们复习的重点,攻克的难点。表达技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修辞手法。2.抒情方式。3.描写技巧。4.表现手法。5.构思技巧。1.诗歌中修辞方法解题指导。对诗歌中修辞的分析,可按以下步骤和方法解题。(1)判断使用了哪种修辞。(2)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结合修辞的表达效果分析。1.诗歌中修辞方法解题指导。【例】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1.诗歌中修辞方法解题指导。【解析】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第①步,判断),以眉喻月(第②步,具体说明),形象地描绘出月色的秀朗(第③步,表达效果);以镜喻兰溪之水(第②步,具体说明),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第③步,表达效果)。流露出作者对充满生机的兰溪之水的美好景物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第④步,蕴涵的情感)。2.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方法指导(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方式多变)(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