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④饷应期至,军乃戢⑤守臣当先以身殉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⑤⑥D.③⑤⑥考题1【解析】B。排除法。①句,突出其聪明,⑤句,写他以身殉国的精神。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考题1下面各组,全部表现江皋敢于担当的一项是①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孥②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④立缚送大帅斩以徇⑤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⑥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A.①②⑤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⑥考题2【解析】D。③说明他体恤民情,宽恕众人,④说明他善于治军,处事果决,⑤说明他体恤民情。考题2下面各句,最能表现江皋考虑事情深远,处事独特的一项是()A.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B.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C.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D.柳民欢呼戴上恩德考题3【解析】B。A项说明他敢于担当,C项说明他处事果断,D项说明百姓感激皇上恩德。考题3一、筛选信息的基本要求“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对原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选出某个观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形式不管怎样变化,其本质还是对文意的准确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大量文言实虚词,熟知各种句式的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多种文言现象,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根本所在。另外要进行适量的阅读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做题的方法技巧。二、筛选信息的设题陷阱1.对象错位由高考实际来看,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几个人物,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某人”身上,从而造成表现对象的错位。2.方式误用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题干的要求多为“直接表现某人……的一项”,即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误判断。3.概念不清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的是明晰的,有的是含糊的,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中特定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混杂其中。4.事件混杂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把人物在某个事件中的表现混杂到另一个事件中去,导致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5.以偏概全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料时始终贯穿着“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而传统美德的内涵博大精深,选文中人物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元化。命题人设题时紧紧抓住这一点,考生往往忽视题干要求筛选的只是传统美德的“某一个方面”,从而造成了筛选上的误区。一、解题步骤筛选文中信息是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所作的进一步考查。从解题思路与技巧来看,应遵循以下步骤:1.读文段,明大意快速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中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圈点文中关键的词语,标记文中的重要句子。这样可以把内容简化,便于把握文章要点,提高做题效率。2.审题干,明要求分析题干,界定概念,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这样,在筛选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3.入语境,明句意理解句意是准确作答的前提。而句意的理解,又离不开对语段整体的把握,因为细节信息必然和文章的整体内容相吻合。这类题目设置的错误选项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当成是题中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做此类题较好的方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