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读•将进酒•1.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一点具体分析。•答案愤激。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点·•2.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答案(举三例,供选用):例一:“朝如青丝暮成雪”:这种感受是许多老年人都有的,但由诗人说出,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诗人在25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例二:“会须一饮三百杯”:“一饮三百杯”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详见“补充注释”),李白仰慕古人的大度,有效法之意。在《襄阳歌》里他曾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里是重申其意。这种夸张,跟故意张大其辞是有区别的·•例三:“与尔同销万古愁”: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这种夸张,也不是故意张大其辞,可以使人信服·•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傲岸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兵车行•1.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第一问:用“君不闻”“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第二问: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参考答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1.在《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三首诗中,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任选一首做一点具体分析。•参考答案:《旅夜书怀》感叹身世之作,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其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不敢怨君,只好含蓄的表达.·•参考答案:《登岳阳楼》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由写景转入抒情说个人景况,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而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满腔悲愤、百感交集呢?·•2.下面的诗句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任选一联说说你的感受。•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答案要点:“星垂”一联,出句写天地之广大,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天地虽大,而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景况又何等凄...